[新頭殼newtalk] 「北漂」原指外來人口到北京謀生、逐夢,因生活艱困,呈現漂泊的疏離狀態。台灣政治人物卻利用該詞彙的部分意涵,形容高雄「又老又醜」,子弟被迫「北漂」謀生,忽視「北漂」也代表著年輕人自主性的人生選擇,以及對夢想的追逐。猶記筆者小時候住在南投山村,多數的年輕人都選擇「北漂」,那是因為人類本來就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生存條件,往大都市尋找更好的謀生機會。有人北上當學徒學技藝,有人到工廠上班,有人努力求學,每個人都懷抱一個單純的夢想,期盼有朝一日事業有成,衣錦還鄉、光耀門楣。在那個年代,北漂是一種自主性的選擇,是追逐夢想的美好過程,也是台灣人刻苦耐勞、力爭上游的精神。因為當年親族關係緊密,交通運輸不便,到台北奮鬥的遊子,要回一趟老家著實不易,異鄉遊子身上都背負著濃濃的鄉愁。因此,八0年代羅大佑創作「鹿港小鎮」,唱出了那個時代年輕人離鄉背井到台北打拚,卻無法忘懷故鄉的心聲,引起社會高度共鳴。到了九0年代,交通、通信和網際網路日益發達,城鄉的距離逐漸拉近,鄉愁卻相對變淡。中南部年輕人北上發展,追求心目中更美好的人生,變成必然的生命歷程,鄉愁和衣錦還鄉的期盼越來越淡薄。林強唱紅的「向前走」,描述的正是當時年輕人勇往直前、北上逐夢的輕鬆心境。時至今日,這個狀態依然是台灣社會的常態,只要政經中心繼續集中在台北,這個現象就會一直存在。況且,交通、通信和網路越發達,人們移動越迅速,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故鄉的關係,解構也更快速,現在的年輕人早已不知鄉愁是何物,早已聽不到故鄉呼喚的聲音。因為聽不到故鄉呼喚的聲音,「北漂」的年輕人即使面對房價飆漲、物價飛升,薪資停滯,察覺自己永遠追不上高房價,對台北產生疏離感,但願意遠離繁華台北的又有幾人?其實,中南部不缺農漁業和製造業的工作機會,如今處處可見荒廢的農田、漁塭,以及填補本地勞動人力的大批外勞,這是因為多數年輕人即使留在台北從事餐飲服務業工作,月薪不到30K,且全付了房租和生活費,還是不願返鄉從事農漁業和製造業。政治人物嘴裡大喊「北漂」、「南回」,宣傳影片南部母親含淚盼著台北的孩子返鄉,又有何意義?許多藍營政治人物因為唱衰台灣,意識形態傾中,早就把子女送到中國求學,畢業也鼓勵他們留在中國工作,形成「西漂」一族。對他們而言,鼓勵子女「西漂」前進中國廣大市場,是勇敢逐夢,正符合他們嚮往的強國人「狼性」,看到中南部的年輕人「北漂」奮鬥,卻刻意表現出不捨,用以突顯執政者如何對不起百姓,無疑是雙重標準。台灣南北發展不均確實需要解決,中南部產業也需要振興,但更重要的課題,其實是這一代年輕人早已失去台灣人刻苦耐勞的拚搏精神,先不論可能無需奮鬥的富二代、富三代,很多家境普通的年輕人因為父母有房,還有退休金或積蓄,對事業毫無野心,工作不順遂便成了啃老族,強國人背水一戰的「狼性」或許真是台灣當代年輕人最欠缺的特質。藍營政治人物一味吹捧中國,拚命把子女送到中國「西漂」,卻為了政治利益操作「北漂」議題,忘了此舉反將消蝕台灣人冒險拚搏的精神。若為台灣好,除了真心為發展中南部經濟而努力,他們是否也應該鼓勵孩子脫離父母保護的羽翼,趁著年輕四處闖蕩,為台灣開闢出更多產經大道。或許,在各界熱議「北漂」時,也可逆向思考,我們是否應該鼓勵台灣的年輕人,哪裡有市場,哪裡有人才需求,何妨勇敢去闖,任你東南西北漂!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ke0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